复性书中

李翱 李翱〔唐代〕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

  曰:“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又曰:‘闲邪存其诚。’《诗》曰:‘思无邪。’”

  曰:“已矣乎?”

  曰:“未也,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於静焉。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易》曰:‘吉凶悔吝,生於动者也。’焉能复其性耶?”

  曰:“如之何?”

  曰:“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中庸》曰:‘诚则明矣。’《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问曰:“不虑不思之时,物格於外,情应於内,如之何而可止也?以情止情,其可乎。”

  曰:“情者性之邪也,知其为邪,邪本无有。心寂然不动,邪思自息。惟性明照,邪何所生?如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互相止,其有已乎?《易》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悔,元吉。’”

  问曰:“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然则声之来也,其不闻乎?物之形也,其不见乎?”

  曰:“不睹不闻,是非人也,视听昭昭而不起於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易》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曰:“生为我说《中庸》。”

  曰:“不出乎前矣。”

  曰:“我未明也,敢问何谓‘天命之谓性’?”

  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性者天之命也。”

  “‘率性之谓道’何谓也?”

  曰:“率,循也,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诚者定也,不动也。”

  “‘修道之谓教’何谓也?”

  故曰:“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修是道而归其本者明也。教也者,则可以教天下矣,颜子其人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说者曰:其心不可须臾动焉故也。动则远矣,非道也。变化无方,未始离於不动故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说者曰: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不远矣。故君子慎其独,慎其独者,守其中也。”

  问曰:“昔之注解《中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

  曰:“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

  曰:“彼亦通於心乎?”

  曰:“吾不知也。”

  曰:“如生之言,修之一日,则可以至於圣人乎?”

  曰:“十年扰之,一日止之,而求至焉,是孟子所谓以杯水而救一车薪之火也。甚哉!止而不息必诚,诚而不息则明,明与诚终岁不违,则能终身矣。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则可以希於至矣。故《中庸》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问曰:“凡人之性,犹圣人之性欤?”

  曰:“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恶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

  曰:“为不善者非性耶?”

  曰:“非也,乃情所为也。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焉。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所以导引之者然也。人之性皆善,其不善亦犹是也。’”

  问曰:“尧舜岂不有情耶?”

  曰:“圣人至诚而已矣。尧舜之举十六相,非喜也。流共工,放兜,殛鲧,窜三苗,非怒也。中於节而已矣。其所以皆中节者,设教於天下故也。《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圣人之谓也。”

  问曰:“人之性犹圣人之性,嗜欲爱憎之心,何因而生也?”

  曰:“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论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能正性命故也。”

  问曰:“情之所昏,性即灭矣,何以谓之犹圣人之性也?”

  曰:“水之性情澈,其浑之者沙泥也。方其浑也,性岂遂无有耶?久而不动,沙泥自沈。清明之性,鉴於天地,非自外来也。故其浑也,性本勿失,及其复也,性亦不生。人之性,亦犹水之性也。”

  问曰:“人之性本皆善,而邪情昏焉,敢问圣人之性,将复为嗜欲所浑乎?”

  曰:“不复浑矣。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无因,人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知情之为邪,邪既为明所觉矣,觉则无邪,邪何由生也?伊尹曰:‘天之道,以先知觉後知,先觉觉後觉者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如将复为嗜欲所浑,是尚不自觉者也,而况能觉後人乎?”

  曰:“敢问死何所之耶?”

  曰:“圣人之所明书於策者也,《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斯尽之矣。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则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而自通矣。此非所急也,子修之不息,其自知之,吾不可以章章然言且书矣。”

李翱

李翱

李翱(772~841年),字习之,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凉武昭王李暠十三世孙,北魏司空李冲十世孙,贝州司法参军李楚金之孙。会昌元年,卒于襄阳,谥号为文,故称李襄阳、李文公。曾从韩愈学古文,推进古文运动。思想上,一生崇儒排斥佛老,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主张言行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著有《复性书》《李文公集》。 

猜您喜欢

饯怡斋胡宪使

王义山王义山 〔宋代〕

不是胸中熟吕刑,如何议谳极详明。
严于三尺古来法,宽以一分天好生。
仁意满腔皆恻隐,政声交口说廉平。
玉堂本是青毡旧,跳过郎星向上行。

江华送熊清父游广州时予有衡阳之役

乐雷发乐雷发 〔宋代〕

邂逅阳华且酒壶,海鹏衡雁各征途。
閒身俱被饥寒役,老境还堪离别无。
乡梦定应思款段,客吟何用说娵隅。
曾从仙叟参玄诀,好访安期采涧蒲。

荅右史问山中与谁把苦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依然浊酒竹林傍,那道穷途便不狂。白眼生平君自见,可能容易入山阳。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

赵蕃赵蕃 〔宋代〕

郊原莽莽吹黄埃,余暑已去若复来。
昨宵一雨为苏洗,晓兴坐觉飞崔嵬。
平生诗盟有徐孺,笔力可挽狂澜回。
要明两眼费双脚,作计似我何疏哉。
兹游只欠王子在,见说归书一纸开。
追随正复听君乐,流浪如我空增哀。
吾邦此山颇高绝,泛菊况堪临季月。
要当相与一杯酒,只恐因之又成别。

颂证道歌·证道歌

释印肃释印肃 〔宋代〕

众魔不能坏真说,真说无言光廓彻。
包含万有不曾生,天地亡锋并结舌。

寄仵判院八首

华岳华岳 〔宋代〕

短笺封罢更重题,生怕苍头去路迷。
说与不须多借问,葛庐祗在白云西。

赋董氏双岐竹

戴表元戴表元 〔宋代〕

山庄一对青青玉,潇洒天然同干生。
说与人间好兄弟,时来林下听风声。

与郛郎作骨董羹四首

释慧空释慧空 〔宋代〕

诗人说尽山中佳,一原春色秦人家。
松自宫商竹自羽,空明楼观溪明霞。
微言到耳万世事,香气熏人百种花。
同栏立尽听吾语,蟹眼汤成催客茶。

寒岩分韵得水字

韩元吉韩元吉 〔宋代〕

青山如幽人,不肯住城市。
管从城市来,一见消吝鄙。
平时与周旋,况复非俗士。
我初见南山,秀色纷可喜。
谓言官尘埃,洗涤端在此。
经时未一至,引望若千里。
昨朝得休暇,佳兴难自己。
秋愿丽新晴,景物为清美。
独游已不恶,更约二三子。
初从涧壑危,稍入岩石倚。
白云随杖藜,苍烟生屐齿。
主翁亦好事,结茆修竹底。
庭人百无有,屈曲但流水。
客来了不问,花草自红紫。
岂无一樽酒,欲饮还遽止。
归鞍不可速,吾亦聊洗耳。

九怀·春游

高似孙高似孙 〔宋代〕

君之来兮鞭潮,令冰夷兮毋骄。
抚余车兮安驱,海难填兮魂销。
龙翼辀兮既东,旌翠昏兮生埃。
蛟抗刃兮婆赤,咽雾光兮蓬莱。
东莫乐兮佳游,说哀兮忘归。
箫钟兮铙鼓,吴歌兮楚舞。
鱼飞兮雁奔,君之乐兮俣俣。
憩跸兮嵯峨。陈席兮楚楚。
撰德兮苍崖,秦夸声兮豪诩。
骑杂逻兮銮玲珑,穷向迹兮窥践宫。
民如蟹兮谁能聪,海水作兮号鱼龙。
叹未殚兮乐未终,金母号兮汉旌红。
© 2023 貂蝉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