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刘长卿扁舟南下,漂泊湖湘间,诗人着意于山水诗的创作,写下了著名的《湘中纪行十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六首。
诗人乘舟水上,遥望傍水的秋云岭,岚光山色,是如此的变幻不定: 时而山气蒸腾,烟雾缭绕,山势只能隐约显现;时而又郁郁苍苍,色彩如青如黛。开头两句,诗人把他数日观览的秋云岭山色概括地写出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中间四句是具体描写,一句一景,每一句都是“山色无定姿”的一种具体形态,都是由 “山色无定姿”生发出来的。
“孤峰夕阳后”,夕阳西下,秋云岭失去了白天的婀娜多姿,暮色之中,众峰似乎变成一峰,挺拔独秀,巍然屹立。“翠岭秋天外”,秋晴之日,天高气爽,云轻日朗,秋云岭娇柔妩媚,青翠欲滴,高耸的山峰直插天际,仿佛矗立于云天之外。不同的时间,秋云岭就有不同的面貌。
第五句描写云起后的秋云岭。浓云浮涌,笼罩了秋云岭,远远地望去,秋云岭随着云团的涌动而“山色无定姿”: 一会儿,山岭全被浓云遮住; 一会儿,山岭半隐半显。秋云岭的姿色如同涌云一般飘渺不定。
第六句 “江回频向背”。江依山流,千回百曲,行船望山,似觉舟行山移,忽而与之相向,忽而又与之相背,诗人总也不能窥见秋云岭的全貌。这一句从江回山转的角度写秋云岭的“无定姿”。
最后两句紧承第六句写诗人对秋云岭的迷茫之感。“今”字,说明诗人江行时间之长。行舟数日,至今面前相对的仍然是秋云岭,诗人不知道这几天究竟走了多远,究竟距秋云岭是近了还是远了,只觉得不论走到哪里,秋云岭都遥遥相对。秋云岭好象一个活泼调皮的顽童,时而带上面具,时而换上新衣,和水上行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引逗得行人又爱又嗔又奇。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 “山得水而活。”此诗在前面已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秋云岭的“无定姿”,但没有活泼调皮之致,水景的出现,山色顿有活气,水依山,山傍水,山静水流,刚柔相济。秋云岭的“无定姿” 因水而有了情趣,有了生意,而诗人也把这种变化莫测的情趣、生意写得活泼、迷人。 苏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的名句,描绘庐山美景的变化多端,寓理于景。此诗描写秋云岭“一色一造化,千形千位置”,模景绘状,兴味无穷,显示了唐人宋人在山水诗上的差异。▲
刘长(zhǎng)卿(约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客来自吴土,示我吴侬言。吴侬岁苦水,谓是太湖翻。
太湖四万顷,三江下流泄。疏瀹久无人,𡌧污与海绝。
东风一鼓荡,暴雪如颓城。屋扉蚌蛤上,畦畎鱼龙争。
嘉种不得入,种亦悉烂死。民事何所成,食天俱在水。
富豪仅藏蓄,官府更急粮。贫窭徒艰馁,妻子易徙乡。
散行向淮壖,随处拾稆粟。虽然远乡土,恐可完骨肉。
东吴本富盛,数岁偶彫残。世非欲茧丝,官曷任虎冠?
国家自充实,财赋有渊薮。给复当我及,安宁到鸡狗。
何人讲平准,何人议河渠。荒政固有典,水利复有书。
龙蛇方未驱,鸿雁尚在泽。纵令可还定,何计免沟壑。
何时水幸退,我得刈稻禾。水退泥尽出,草屩更捞虾。
我思告朝廷,来岁不可待。毋庸水争地,便放江达海。
客今听我言,我欲解侬忧。所争但一水,民气庶今瘳。
自从唐季来,吴越无兵械。至于宋南徙,淮蜀此都会。
大田连阡陌,居第拟侯王。锦衣照车骑,玉食溢酒浆。
居然甲东南,遂以侈济侈。掊克自此多,彫瘵亦以起。
天宁不汝恤,有此水潦淫。要令沃土瘠,民得生善心。
岂惟生善心,且用戒掊克。采诗观民风,愿踵太史职。